第一,要認識到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,境外并購已經成為中國企業“走出去”高水平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的一種重要方式,對提升中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、服務國內經濟轉型升級,深化中國與世界各國互利共贏、共同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。這是一種經濟發展的必然,是水到渠成的事。第二,中國企業境外并購規模和增長速度總體上看是正常、合理的。據商務部統計,2015年,中國企業境外并購的金額是401億美元,而不是一些媒體說的上千億美元。今年一季度,中國企業境外并購實際交易金額165.6億美元,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。與此同時,并購并不只是中國對外并購大幅度增長,外資對華并購也是大幅度增長的。中國企業在國內的其他并購也是迅速增長的。一季度,外資在華并購實現了24.5%的同比增長。今年以來,商務部受理的經營者集中案件數也反映了這一趨勢;一季度,我們共收到經營者集中申報99件,同比增長32%;審結82件,同比增長33%。我們還要看到,盡管中國企業境外并購規模已經比10年前擴大了十幾倍,但畢竟中國對外投資還處于初始發展階段,中國對外投資存量僅占全球的3.4%,不僅低于美國的24.4%,也遠低于英國、德國、法國、日本等發達經濟體。同樣,中國企業境外并購還處在起步階段,2015年中國境外并購交易金額是大幅度上升,但僅占全球境外并購金額的6.2%。
第三,成功的境外并購既對中國企業有好處,也對投資東道國有好處,不僅幫助被并購企業擺脫困境,也為所在國經濟社會發展做了貢獻。近年來,中國企業通過境外并購獲得設計、研發、營銷、服務等高端生產要素,逐步提高了在全球價值鏈、產業鏈、物流鏈的地位。如浙江吉利收購瑞典沃爾沃轎車項目,不僅使其獲得了高素質的汽車研發團隊和研發設施,也為國內主體提供了技術儲備,實現了技術跨越;上海閃勝并購美國芯成半導體公司,獲得了先進的存儲器集成電路設計技術。給投資東道國帶來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,比如,大連萬達收購美國AMC院線之前,該企業已經連續3年虧損,大連萬達收購后,當年就實現了盈利,第二年在美國紐約股票交易所成功上市,一下子就為美國創造了1100多個新的就業崗位。 第四,對中國企業境外并購既要尊重市場規律,也應該給予必要的政策引導。近年來,中國企業境外并購的行業結構不斷優化,民營企業已經成為“主力軍”,融資模式日趨多元,但由于并購區域相對集中,應對國外政策障礙和文化差異的經驗、人才不足,加上并購能力有待加強等原因,確實面臨著潛在的國外市場風險。因此,如何從政策上有效引導企業制定符合發展需要的并購策略,積極穩妥開展境外并購,是政府需要研究促進的一個重要問題。
第五,近期一些海外媒體對中國企業的境外并購項目高度關注,部分媒體有夸大不實之辭。比如,說什么中國正在“買斷全球”,說今年一季度境外并購交易規模達到1130億美元等。從我們正式公布的,剛才和大家通報的這些數據看,一季度中國境外并購實際交易是165.6億美元,這個數據和一些媒體報道的差距很大。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出入?原因很多。首先和個別媒體“搏眼球”是有關的。要么是所報道的大部分項目還處于商業磋商階段,要么還需要通過國內相關政府部門的安全審查,離項目最后能否交割還有很大距離。實際更多原因是統計口徑混亂,把正在談、正在磋商的和其他一些不準確的數據都混在一起,從而得出一個很大的數據,這是需要注意分清楚的。
此外,特別要說的是,我們希望各國能夠客觀、公正地看待中國企業的境外并購,對這種正常的商業行為給予公平待遇,并為其創造合理、透明的經營環境。
(來源:商務部網站)